县域名片 东辽县位于我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和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低山丘陵区,东辽河发源于境内。境内有大小河流416条、水库37座。面积2172平方公里,总人口32.67万。全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48.8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983.2立方米。 一直以来,东辽县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紧紧围绕“合理分水,管住用水”工作目标,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全面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深入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力不断匹配,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节约用水取得了积极进展。2022年,东辽县获评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突出全领域,做好各项节水工作 农业节水抓增效。全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着力加强灌区量测水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2017年-2021年完成灯杆河灌区和安西灌区现代化改造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灌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减少灌区的无效用水,提高灌溉效率。 工业节水抓减排。严控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采取加强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强化计量设施安装、推进企业技术革新、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措施,倒逼企业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广循环用水、高效冷却等工业节水技术,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水耗。金刚水泥厂投资832万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新型节能塔及盘式过滤器,对冷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新冷却塔蒸发量比原来减少70%,日节约水量500吨;沣明化工有限公司与长春设计科学院联合研究论证,投资3000万元,对蓄水池及水循环系统进行改造。增加了晾水设备、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水质处理系统,新改造的冷却循环系统大大降低了水耗量,比原来的用水量减少85%,日节约用水量800吨。 城乡节水抓降损。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供水、排水、污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及时对城乡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工程输配水管道进行更新改造,有效减少“跑冒滴漏”现象。 突出全过程,提升节水效能 加强节水管理。以高层谋划、中层推进、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四维理念”抓节水。积极构建县委领导主抓、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体系,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抓实抓牢节水工作。制定出台《关于东辽县实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等文件,推动节水工作在终端落实到位。 落实计划用水。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县域发展、城乡建设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基础,优化用水计划核算,系统制定年度用水计划,扎实做好用水计划执行情况监督考核。严格自备水源和自来水取用水户计划管理,从用水计划下达、用水指导、用水考核等方面对自备水源和自来水取用水户开展精细化监测管理。以我省行业用水定额为依据,按照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将区域所分配的水资源总量通过取水许可,结合用水定额标准和实际用水情况,每年对纳入取水许可的单位和公共供水管网用水大户下达年度计划用水指标,要求取用水单位严格按照计划指标取水。用水计划下达后,水利局工作人员按月查表,按季度考核,确保用水计划落到实处。当发现当月指标接近月度取水量时,对用户发出警示并指导其采取相应节水措施。 突出全方位,增强节水意识 强化宣传促动。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采取“线上 线下”“传统 新兴”等形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宣传,持续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派出5辆水法宣传车辆,悬挂横幅30条,发放宣传资料1500份、节水宣传笔记本2000本,在白泉站前广场、各乡镇组织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放,动员群众共同关注水资源,营造全社会节水氛围。 坚持示范带动。以节水载体建设为着力点,深入开展节水宣传“五进”活动,重点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节水载体,引领全社会节水新风尚。全县获得节水载体认定的企业4家,覆盖率为66.7%;公共机构27家,覆盖率为50%;居民小区4家,覆盖率为23.5%。其中东辽县沣明化工有限公司被评为2022年省级节水型企业,县城供水服务中心和沣明化工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2022年全省节约用水先进单位。 下一步,东辽县将继续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巩固拓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围绕实现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和先进水文化的目标,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坚持依法治水、管水、节水、兴水,推动全县节水进入新阶段。 |